“幸福感就像眼睛的颜色一样,很大程度来自我们的遗传。”这是一些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新结论。
“人是否能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快乐的情感中度过,这其中有一半取决于他的机遇,而另一半则在母亲受孕时便已决定了。”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大卫·里肯在接受《时代》周刊采访时这样说。
这种说法与“常识”相左。专门从事健康专题报道的记者拉蒙则坚信,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中,环境多于遗传,“人是否能经常有幸福感,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适应环境的能力。”神经科医生胡安也认为:幸福感更多的与每日的心理状态有关。
很显然,里肯博士与他的同事一起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,认为80%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“幸福水平”,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流浪者、单身汉或是文盲可以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快乐。里肯解释说:“那些天生高智商的人也许可以成为医生、律师或工厂厂主,但并不意味这些比较聪明的人会有比一般人多些的幸福感。聪明并不是幸福的同义词,这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聪明。也许,你天赋的智慧可以帮你发明一种疫苗,但同时,你的人际关系可能是完全失败的。”
里肯和同事特里根一起,曾对2300个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孪生兄弟(姐妹)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调查研究,考察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。这些孪生兄弟(姐妹)年龄大都在40到60岁之间,来自社会各个阶层,经济状况不同,教育水平不相同——有的已拥有博士学位,有的却连小学也未念完,居住地也不同——或乡村或城市,或国内或国外。
两位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,包括他们的日常感觉,他们对经济、社会、宗教、家庭等状况的看法。此外,为了验证他们的结论,心理学家还曾在10年前就对几对当时只有20岁的孪生子(女)进行了测验,在10年后的今天,当他们已满30岁,又对他们进行了完全相同的问卷调查。
结果是十分清楚的:家庭收入、受教育程度、宗教信仰都不是决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。而令人惊奇的是,很多对双胞胎同在长时间内感到幸福,而另外很多对则在几个月、甚至几年中,同时、同样地经受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。心理学家们谈到:“从双胞胎的事例中,确实可以看到,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,双胞胎的性格相像,是因为他们的遗传基因中有一部分是共享的,而共享的基因中有一部分就是关系到他们成人后的情感生活的。”
另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卡洛和大卫的结论与里肯小组不谋而合:生活中消极或积极的事件对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很有限的。这些事件的影响在3个月后就会逐渐淡化。半年后,大部分人就会重新回到他固有的情感水平中。
破译了我们的情感之谜后,里肯最后总结说,人们还是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来不断修正自己,我们不是宿命论者,决定幸福感的另外50%还掌握在我们手中。